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幅“夹烟墙画”竟能掀起轩然大波,这本身就是一出荒诞剧。游客“给先生点烟”的打卡行为,被控烟志愿者孙女士指责为误导青少年、诱导室外吸烟。这不仅仅是控烟与公共艺术的表面冲突,更是社会规范对文化符号进行“洁癖化”审查的冰山一角。我们必须警惕,在这一波“净化”浪潮中,文化机构是否会集体“戒烟”,最终导致艺术表达的趋同和历史解读的僵化。
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得令人发指:鲁迅纪念馆内,一幅以鲁迅吸烟形象为主题的墙画,因其“网红打卡点”的属性,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点燃香烟或打火机,模仿“给先生点支烟”的姿态拍照留念。然而,控烟志愿者孙女士在8月22日通过“浙里办”平台投诉,认为该墙画的原画是鲁迅在室内吸烟,而墙画在去除背景后,可能误导公众在室外公共场所聚集吸烟,危害他人健康,尤其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。她甚至建议将画作更换为鲁迅右手握拳的形象。尽管越城区文广旅游局以“非职权范围”为由建议其直接向绍兴市文旅集团投诉,孙女士仍于8月24日进行了二次投诉。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已证实此事,并表示领导已知晓并正在处理。
鲁迅,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,其嗜烟如命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。周作人曾提及周氏三兄弟中,鲁迅“嗜烟”,烟味呛辣,烟瘾极大,这在鲁迅的诸多作品和私人信件中都有所体现。将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生活细节,仅仅因为不符合当下的某种“健康标准”而强行“净化”,这无异于对历史的阉割。公共艺术的职责是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与真实性,而非充当道德说教的工具,更不应成为“去风险化”的文化符号加工厂。
这种对公共艺术的“洁癖化”倾向,其危害远超控烟本身。当艺术作品被要求“无害化”,它便失去了批判的锋芒和启迪人心的力量,最终沦为平庸的装饰品。试想,如果按照这种逻辑,我们是否要将所有描绘历史人物饮酒、抽烟、甚至情绪激动的艺术作品全部撤下?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雕塑,是否也要因为可能引发对“烟草经济”的负面联想而被重新审视?这种无限上纲上线,最终只会导致文化表达的单一化和历史认知的扁平化。
我们必须警惕,这种“洁癖化”的背后,是社会规范不断收紧对文化创新和历史多元解读空间的挤压。它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自由的粗暴干涉,更是对公众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蔑视。文化机构的真正责任,在于引导公众理解历史语境,而非简单地“过滤”历史以迎合当下的某种单一标准。正如杭州创景路地铁口“太空舱”设计引发的审美争议,创新往往伴随着不适,但若一味追求“安全”和“无争议”,最终只会扼杀所有可能带来进步的火花。
因此,文化机构在面对此类争议时,应展现出应有的文化自信和专业判断。与其急于“处理”或“更换”,不如借此机会,通过更完善的背景说明、多媒体互动等方式,向公众普及鲁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,引导游客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,理性看待艺术作品。真正的进步,不是将历史人物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圣人,而是让公众能够直面历史的复杂与真实,并从中汲取智慧。否则,我们最终将生活在一个被“净化”到索然无味的文化真空里,那才是对历史和艺术最大的不敬。
老8子 发表于 2025-08-25 09:41
武松打虎呢,是不是暴力改武松打铁
老8子 发表于 2025-08-25 09:41
武松打虎呢,是不是暴力改武松打铁
蓝冰eee 发表于 2025-08-25 15:16
老虎是保护动物,不能打
嘿嘿嘿嘿 发表于 2025-08-25 09:55
打铁就不暴力了啊
欢迎光临 张家港爱上网 (https://www.loveshang.com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